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空藏隋末唐初 569 — 642年5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王氏
其先晋阳人
及藏之时。
乃徙于雍州新丰古藉焉。
在孕。
母于荤酒鲜腥。
无所御。
及生。
岐嶷异常。
年十九。
从父母求出家。
父母不许。
因俛伏其前者七日。
父母患之。
听其所往。
即入蓝田
负儿山中薙落。
得面六斗。
日啖不辍。
历三年犹有馀。
由尔禅诵。
罔替昼夜。
后依判法师
龙池寺
探穷涅槃三论之指。
日诵万言。
计其亿持。
前后总得三百馀卷。
大业初
诏住禅定寺
皇朝创建金城坊之会昌寺。
又诏居之。
性嗜幽僻。
志静嘿。
每岁仲春
辄优游山水间
遂卜筑玉泉
为投老计。
说导不疲。
开悟愈广。
后以亢旱祷祈。
枯泉复涌。
夏分常行方等忏法。
礼贤劫佛名。
坐而不卧。
垂二十年。
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终于会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遗命以尸施飞走。
后复收其馀骸。
起塔于龙池寺侧。
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述文树碑。
释空藏
俗姓王氏
先祖晋阳
今在雍州新丰焉。
母初孕日。
自然不食酒肉五辛。
时以同尘身子故。
密加异之。
既诞育后。
灵鉴日陈。
情用高远。
读诵经论思存拔济。
至年十九。
同佛出家。
既惟一己二亲留碍。
乃于父前以身四布。
七日不起。
恐其命绝方从所愿。
即辞向蓝田负儿山中私自剃落。
初赍面六斗。
拟作月粮。
日啖二升。
三年不尽。
屡感神鼎自然而至。
由是增其禅诵。
晨宵无辍。
后依止判法师龙池寺
钦重经论日诵万言。
前后总计三百馀卷。
三论涅槃探穷岩穴。
大业之始。
名称惟远道俗所闻。
下敕徵延入住禅定
唐运既兴崇缮法宇。
有敕于金城坊建会昌寺。
并请大德十人。
度僧五十人。
永用住持。
行德夙彰。
又请住焉。
供事弥隆极光恒美。
而性乐山水志存清旷。
每年仲春游浪林阜。
行次玉泉
遂有终焉之思。
居止载纪众聚如山。
说导亡疲开悟逾广。
后为亢旱。
经时山泉乃竭。
合寺僧众咸以惊嗟。
乃至心祈请。
其泉应时还复。
远近道俗动色相欢。
兼又弘操岳峙器局川停。
不扰荣利不怀宠辱。
济度群有不略寸阴。
乃钞摘众经大乘要句。
以为卷轴。
纸别五经三经。
卷部二十五十。
总有十卷。
每讲开务极增成学。
闻义两持偏无迷忘。
夏分常行方等忏法。
贤劫千佛日礼一遍。
常坐不卧垂三十年。
翘勤专注难加系迹。
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终于会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遗身于龙池寺侧。
收骨起塔。
观其读诵之富。
振古罕俦。
视其髅骨。
两耳通明
顶有双孔。
眼眶含窍各有三焉。
弟子等追惟永往。
树碑于会昌寺中。
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龙泉石楼人
地属隰州
群山险隘。
夐僻见图谍。
多幽僧介士居之。
风俗尤薄恶。
游僧或有道于其间者。
以不知所向而问。
其人则遭灰面之辱。
时虽未出家。
每厌苦之。
开皇末
举室从释。
谓人曰。
吾今乃得脱杻械。
辞钳𮡧矣。
抵州委二男二女并妻于僧尼寺。
己以弟子。
礼事通化寺明法师
自尔道风所被。
尽汾晋。
莫不推慕。
村邑聚落。
月建斋会。
且则饼饵相馈遗以解斋。
高门大第。
直造堂奥无拥滞。
主人迎笑。
如旧知识。
此其习俗至今。
尝值县令于甲野间。
何僧。
曰山客。
令命拘系以听。
即绝粒。
绕狱行道。
是夕狐鸣令听事。
尊幼寝寐不能安。
且欲纵之。
不肯曰。
我方以为乐。
虽纵我焉适哉。
且不食行道自若。
狐夕鸣益甚。
日父老相与譬解。
乃引去。
又暮投宿一村舍。
犬啮胫。
血濡踵。
犬寻震死。
传者异焉。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虽处俗情厌恒俗。
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夕不安。
放遣。
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有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裴行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绛州稷山人
裴守真曾孙。
重然诺,治兵有法。
以军劳累授沁州刺史,迁卫尉少卿
口陈愿治民,试一县自效,除河东,宽猛时当。
安南经略使,环王国李乐山谋废其君,来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将讨斩之,其国人悦服。
桂管观察使,迁安南都护
召还,道卒,年四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惠宽五代 ?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宁化人俗姓叶
开元寺出家。
虎为害,驯服之,众号伏虎禅师
南唐李璟保大间创庵名普护。
庵侧军,高峻无水,相传于磐石上顿锡杖以出水,用之不竭。
建隆中示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宗唐 682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67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终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2—767 俗姓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存诗2首,见乾隆《温州府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蚤年依乡里永定山宝寿寺之常静师出家。
禀具之后。
游学遍诸方。
受法印于江陵朗禅师室中。
复移锡紫金山
结宇以习智观。
且以淑群众。
先是其山多虎暴。
自宗之来。
暴遂绝。
一日方拥徒说法。
忽一老父趋进拜跪如礼。
问为谁岂误耶。
何素未尝交接。
而见敬如此。
其必有说焉。
老父曰。
予前生以罪业。
堕身虎中。
苟非禅师教化。
则愈益啖噬物类。
报地狱矣。
兹幸获遂天趣。
宁不知所自而忘。
忽其致谢哉。
语讫隐去。
大历二年告灭。
春秋八十六。
释玄宗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照。
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
若真金之就冶焉。
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见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避苛政者哭妇堪哀。
卜居哮㘚绝迹。
自迩入山者无惮矣。
一日禅徒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问。
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化矣。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
立碑存焉。
释玄宗
俗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
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
既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
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卜居哮㘚绝迹。
入山者无惮焉。
一日禅从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问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
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普静觉后梁 ? — 971
普静院常觉禅师
陈留人也。
生李氏
幼习儒。
绝无干禄意。
乐山水。
颇务游观。
庐山归宗。
适弘章禅师开法。
乃言下有省。
固求出家。
未几。
章将顺寂。
命师前。
抚之曰。
汝于大法有缘。
后济度无量。
吾呼吸间人耳。
不能遂汝志。
即以披剃事。
嘱之门人。
章乃寂。
师至梁乾化二年落发。
明年纳戒于东林甘露坛。
寻游五台
上都
丽景门外。
独居二年
有比邻张生者。
清信士也。
屈师供养偶榻焉。
其家至深夜。
与妻窃窥之。
见师体遍满榻中。
头足俱出榻外。
生大惊。
及令奴婢视之如常。
生倍加信。
敬曰弟子。
夫妇偕老。
愿割宅前区。
以裨丈室可乎。
师欣然受之。
后唐天成三年
遂成大院。
赐额曰普静
师以时机浅昧。
难任极旨。
苟启之非器。
谤讟由生。
未若不言之为愈。
于是每月三八日。
随缘行施。
僧俗受惠者。
以万计。
尝谓诸徒曰。
但得慧门无壅。
则福何滞哉。
一日给事中陶谷
入院见师所为。
因问曰。
经云。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今目前纷然。
如何离得。
师曰。
给事见个甚么。
陶欣然仰重。
自是王公大人。
屡荐章服师号。
皆却不受。
开宝四年冬
右胁而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一唐 709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
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
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
幼出家,习经律。
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
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
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
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
生而凝重。
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
文成大字。
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
渝州圆公受具。
久之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的指。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造让公泯然无间。
遂栖迟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
人莫敢近。
近辄灾衅立至。
一之来见。
若紫衣玄冠者。
致礼于前。
愿施此地为道场。
自尔犷鸷就驯。
愎悍从化
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
大历中
裴公移牧庐江寿春
一亦隶名开元精舍。
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
宜得道德之士。
以利益四众故。
延奉勤至。
而坐阅十年
建中初
天下僧尼。
悉归旧壤。
连帅鲍公又留不遣。
天下学者至。
率以祖称之。
而心宗之传益盛。
噫伟矣。
示众云。
汝等诸人。
各信自心是佛。
夫求法者。
应无所求。
心外无别佛。
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
不舍恶。
净秽两边。
俱莫依怙。
达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无自性故。
僧问云。
和尚为什么。
说即心即佛。
答云。
为止小儿啼。
问云。
止后如何。
答云。
非心非佛。
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
答向伊道。
不是物。
一日上堂。
良久。
百丈收却面前席。
一便下座。
岁戊戌
无疾沐浴而终。
寿八十。
腊五十。
塔全身于石门
宪庙追谥大寂
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
权德舆撰铭。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海昏县影堂存焉。
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大寂居府。
乃回郡。
大寂付授纳袈裟。
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光瑶唐 717 — 8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808 【介绍】: 唐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周
幼出家,入禅林,广求名师。
荷泽神会明法
后于沂州蒙山结庵居之。
兖州节度使王僚请入州行化,居宝真院。
从学者颇众。
曾注《肇论》二卷。
释光瑶
姓周氏
北京人也。
幼钟荼蓼都不胜情。
誓志出家。
舍讲肆入禅林。
凡向宗师悉从求益。
末遭会禅师
金[镙-糸+拱]抉瞙明视十方。
后到沂水蒙山结草成庵。
怡然宴坐。
郐费之人翕然从化
慎邑大夫知重首创禅宫。
兖州节使王僚尚书躬请入州行化。
奏著额号宝真。
学侣憧憧多沾大利。
元和二年示灭。
享年九十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献隋末唐初 ?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始平人
俗姓张
少出家于静林寺,师事昌律师
隋初,从师住大兴善寺
师卒,改住仁寿寺
后往蒲州,为柏梯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京兆始平之张氏。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
胜业有闻。
静林寺
周武坏法。
昌虽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阙。
隋兴诞弘吾教。
首复百二十僧。
而昌与其选。
诏得各度沙弥一人。
侍者
在焉。
大兴善寺
后昌归里。
掘像构宇。
起废静林。
功未毕而逝。
檀信悲之。
乃复以仁寿致
而嗣其业。
故两寺壮丽。
并足称道。
俄而迁任柏梯职。
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
十五日
早作欲往静林。
众挽止之。
至卯时
云雾暗天。
遂卒于柏梯寺。
是夕光景如华。
自柏梯东南山上。
遍照近远。
三夕
尸棺潜为静林所窃。
而柏梯之人不知也。
既而光景亦随。
以出于静林南山顶。
于是柏梯始知之。
而讼于官。
竟葬静林。
弟子勒铭。
识其事。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预其位。
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正伦初唐 ? — 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相州洹水人
隋文帝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均以秀才擢第。
善属文,深明佛经。
高祖武德中,为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李世民表值秦王府文学馆。
太宗贞观时,以魏徵荐,迁兵部员外郎
累迁给事中中书侍郎,论事称旨。
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同以敢于直谏为太宗赞许。
旋为太子左庶子,坐事流驩州
久之,授、石二州刺史
高宗显庆元年,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拜中书令
三年,坐与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
有《春坊要录》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
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
入唐,太宗直秦王府文学馆
贞观元年(627),擢兵部员外郎
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高宗显庆元年(656),改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兼度支尚书,迁中书令封襄阳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正伦善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思恭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
”《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四分别著录《春坊要录》4卷、《百行章》1卷、文集1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2首。
正伦
相州洹水人
高祖朝历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
贞观中累迁中书侍郎
赐爵南阳县
显庆初累授黄门侍郎崇贤馆学士
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书令太子宾客宏文馆学士
封襄阳县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
卒于贬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弘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二年,为邕管经略使
七月,南诏攻邕州,时弘源至镇方十日,无兵以御。
城陷,奔峦州
建州司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信安人
登戒𨽹居灵石寺
其平生常以檀施之业。
勉世俗曰。
五道流转。
欲进脩以求解脱。
舍福力。
其安资哉。
每有营治。
虽猥贱琐屑事。
犹躬亲之。
得鱼肉。
必手自持归。
以饷工匠。
一日山行遇虎。
辄杖叩其首曰。
汝毋噬人。
我兹为汝等造功德。
汝宜有所助。
明日衔一野彘至。
则其诚之所感如此。
先尝于瀔水铸丈六像。
度其金。
既足用。
而犹未模冶。
曰将以待大檀越也。
无何而清溪县女子。
以其所蓄宝鉴来施
为祝之曰。
苟发心至诚。
则此鉴当于铸日。
正著像匈。
已而果然。
又谒豫章
致黄金数镒。
道直𡨥。
弃水中曰。
使涝漉之。
而后得。
则诸君福田。
庶几其无损。
逮归视箧中。
则金具在。
岂非其慈忍之念发。
而鬼物随以加诃护欤。
宜世之尊其德也。
释慧闻
信安人也。
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最。
常言未预圣位。
于五道中流转。
非福何凭。
尝于濲江铸丈八金身像。
州未听许铜何从致。
且曰。
待大施主。
无何有清溪县夫妻二人。
将嫁资鉴来舍。
为誓咒之曰。
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
乃是夫妻发心之至也。
迨脱摹露像。
果然鉴当佛心胸间矣。
又尝往豫章
劝化获黄金数镒。
俄遇贼劫掠。
事急遂投金水中曰。
虑损君子福田。
请自捞摝舍
去贼徒泳水求之不得。
到州。
金冥然已在其院中。
若役人用匠不避讥嫌。
得物见多自提鱼贯彘肩饲工人焉。
又山路虎豹或逢之。
将杖叩其脑曰。
汝勿害人。
吾造功德何不入
明日虎衔野猪投前。
弭尾而去。
凡举事皆成。
归信如流。
率多奇异焉。
释慧闻
信安人也。
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最。
尝于瀫江铸丈八金身像。
州未听许铜何从致。
且曰。
待大施主。
无何有清溪县夫妇二人。
将嫁资鉴来舍。
为誓祝之曰。
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
乃是夫妇发心之至也。
迨脱模露像果然。
鉴当佛心胸间矣。
又尝往豫章劝化获黄金数镒。
俄遇贼劫掠事急。
遂投金水中。
曰虑损君子福田。
请自涝漉。
去贼徒入水求之不得。
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
时山路有虎豹。
或逢之。
将杖叩其脑曰。
汝勿害人。
吾造功德。
何不入
明日虎衔野猪投前弭尾而去。
凡举事皆成。
归信如流多奇异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光嗣五代 ? — 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 【介绍】: 五代时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李
幼于五台山真容院出家。
纳戒后,出求禅法,通内外典,善言辩,时难与敌。
闽王礼敬之。
后梁末帝乾化三年,至浙中,吴越王钱镠厚礼以待。
寻泛海沧州,仍归五台
主院事十五年,赐号超化
病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
幼依台山真容院浩威出家。
既纳戒游方。
受心法。
辨论纵横。
侪辈莫之抗。
俄南游。
谒王氏于闽。
忠懿王敬之。
两浙谒钱氏。
武肃王尤加敬焉。
然二王皆遣使送香茗。
两浙又以钵盂一万副。
及敛诸州牧宰俸入。
泛大舶。
沧州
使归为文殊供养。
时则降龙大师
弹压台山诸刹。
众所畏伏。
因为俵之。
众寡均等。
于是其徒致疏。
继其师主院事。
诏补都纲职。
总辖台山诸刹。
赐师号超化。
十五年。
兴废食饥。
不可殚纪。
天福元年遘疾。
九月五日
遂示寂。
门人塔舍利。
至今存。
释光嗣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也。
冲幼孤静罕杂童稚。
信尚台山乃为真容院浩威之高足也。
纳戒后器宇穹隆。
㥽系包桑。
出求禅法历于年稔。
内外之学优长。
口海崩腾良难抗敌。
由是决意越重湖登闽岭。
盛谈文殊世界。
闻者竦动。
忠懿王王氏大施香茗。
遣使送山寺焉。
癸酉岁两浙武肃王钱氏厚礼迟之。
施文殊圣众供物香茶并钵盂一万。
副应吴越州牧宰。
皆刻俸入
仍泛海至沧州
运物入山。
时降龙大师者。
率领弹压。
缁伍畏焉。
为其分散诸寺兰若众寡均等。
时徒侣坚请主院。
宣补僧官辖诸台寺院。
命曰都纲。
师号超化。
居于僧上若鲲凤之领鳞羽焉。
十五年间兴建梵宇斋饲僧尼不胜纪极。
天福元年遘疾。
至九月五日迁灭。
门人起塔藏其灵骨。
舍利至今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大安初唐 ?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魏州繁水人
张公谨子。
高宗朝,官户部郎中
仪凤二年,以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章怀太子在春宫,命与注范晔后汉书》。
永隆元年太子废为庶人,大安晋州刺史
永淳二年,移睦州刺史
横州司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4 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县西北)人。
高宗上元中,历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章怀太子令其与刘讷言等共注《后汉书》。
永隆元年(680),贬为普州刺史
永淳二年(683),徙睦州刺史
武后光宅元年(684),卒于横州司马
事迹散见《旧唐书·高宗本纪下》与《张公谨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与《张公谨传》,《严州图经》卷一。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